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清嘉庆、道光年间,包头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内地通向新疆、蒙古、俄罗斯等地区的畜产、皮毛、粮食的集散地,号称塞上水旱码头。
走西口形成包头镇 旅蒙商建起大市场
大批晋陕劳动人民的走西口,是促进包头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清代初年,旅蒙商就开始在包头一带活动,“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会蒙话草地走。换回皮毛赚大钱,千里迢迢奔包头”,这句民言,形象地概括了旅蒙商人的商业行径。其中最著名者是来自山西祁县的商人乔贵发,他在西脑包从草料生意做起,建起了包头最大的商号—复盛公,成为包头商界的领军字号。皮毛动,百业兴。旅蒙商的发展,促进包头各行各业的繁荣。民国23~25年期间,包头的商业户达200多家,成为西北的商贸重镇。
民国时期的黄河渡口 如今的黄河渡口
东西南北水旱路 买卖兴隆尽商贾
包头在历史上有水旱码头之称,是因为有其得天独厚的水陆条件。包头的水运线路是从山西河曲经包头直达兰州,全长2000余里。在水旺期间,南海子码头过往船筏千舟尽发,成为连接中原与大漠南北、华北与西北的枢纽。
民国12年元月1日,著名的平绥铁路包头段通车了。从此,包头成为水旱码头,东联天津港口,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皮毛产品,都要通过包头这个水旱码头运往全国各地。这样的商业氛围,给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庞大的劳务市场,吸引了大批晋陕艺人。
水旱码头昭示了包头地区3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包头繁荣的象征。包头的官渡和铁路成为早期内蒙古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真可谓:大船条条到渡口,火车一吼进包头,东西南北水旱路,买卖兴隆尽商贾。
来源: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