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凡是古刹,大多藏有传世之宝,或是法器、或是经卷、或是石刻壁画、或是帝王将相的墨迹……
南龙王庙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包头老城最早的宗教建筑,可惜偏居文化晚开的塞北商镇,又是供奉民间信仰诸神的小庙,未曾置下镇庙之宝。
那场思想改造风暴袭来之际,南龙王庙也难逃劫难,法器入了熔炉,神像重归了尘土。或许,是苍天不灭善缘,南龙王庙的殿宇被征用为橡胶厂的仓库,免遭拆毁或改建的厄运,为包头宗教留下了最初的遗迹,也为包头城市留下了一条龙脉。
2015年,我从江西龙虎山学道归来,接手了南龙王庙的修葺重任。
南龙王庙修葺前后对比图像
当年,我曾痴迷于佛教,十四岁时,每逢闲暇,便去居士林做义工,耳濡目染青灯黄卷,暗暗立下了修行的愿心。一个偶然的机缘,得以谛听一位大师讲论《道德经》,心底豁然通彻,并由此对道教、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着这段佛道之缘,我在南昌大学攻读硕士,修的是"宗教学",攻读博士,修的是"历史学"。
大唐盛世,李白与王维参悟佛道两教,写下了许多情景交融且哲思悠长的山水诗。清初画坛,"八大山人"朱耷先为僧后为道,在江西青云谱创下中国艺术史上的奇倔一派。
我虽不才,心生向往。
老包头庙宇众多,香火也颇旺,然而普通百姓心中并无明显的佛道区分,所谓"见庙就磕头,见神就烧香"。妙法禅寺内,最早建筑的是吕祖(吕洞宾)殿;而南龙王庙内,也曾住有僧人。在此地,佛道两教同存共荣。
据清朝光绪元年(1875)的"包头城内南龙王庙碑文"所载:"殿上塑龙王、轩辕、梅葛二仙、鲁班、夏公。"可见,神像以民间信仰为主,或者可以说亦佛亦道。
正式接手南龙王庙的那天午后,我慢慢踱进院内,满眼的破败与凌乱,令人不禁唏嘘。我清出一方空地,盘膝静坐,思虑最先请入哪位仙尊。
老包头,是因"走西口"而生的移民城市,山西人居多,所建庙宇、所供神像,也有着浓浓的晋风。我本是山西后裔,祖籍忻州,忻州境内有座香火鼎盛的五台山,五台山上有座五爷庙。家乡的人大都虔诚信仰广济龙王(五爷),每逢农历五月十三的五爷诞辰,有钱人家赶往五台山烧香,无钱人家也要到村庙的龙王像前磕头。 山西五台山的五爷庙(供奉广济龙王)
既是"南龙王庙",当然先请龙王入驻为好,并且应请广济龙王,由此承继老包头历史与宗教之渊源。
南龙王庙的殿宇,自清代光绪元年重修之后,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又曾充当工厂仓库,早已破烂不堪,修葺工程甚为繁难。那时,有限的资金常常捉襟见肘,然而,修复工作从未中断,每逢资金不继之际,总会结善缘、有捐献。或许,冥冥之中,五爷也在期盼着早些重塑金身,因此接续工费。
2015年6月27日,正在院内施工的众人忽然攒在一起,议论纷纷。我上前一看,原来挖出一方青石,虽有泥土遮掩,却也隐约可以看出上面凿刻的八卦图形。
我抑着心头的激动,请他们把青石移动干净之处,然后拎着一壶清水冲洗。水变得浑浊,从掌底、从指间流过;图形变得清晰,竟是一幅完整无损的八卦图。
包头南龙王庙的青石八卦 明天,恰是五爷的圣诞之日,本来想着庙宇正在重修之际,因陋就简做番道场。青石八卦的出现,分明是个昭示。于是,我决定请场晋剧,为五爷献戏。
山西传说,广济龙王最喜欢看戏,故在龙王殿对面建有戏台,这是五台山唯一的戏台,专门给五爷唱戏。 南龙王庙内挖出青石八卦,大概是五爷所付的"戏票"。
其实,我也喜爱传统曲艺。我学京东大鼓,师爷是名震津门的董湘崑;我学二人台,师爷是享誉内蒙的武利平。由我来做南龙王庙的主持,或许正投了五爷的缘,甚至是五爷暗中的安排。神道之机,莫可揣测。
终于,南龙王庙修葺一新,山门重开,续上了道家缘分。
南龙王庙的山门与钟楼 南龙王庙的夏景 南龙王庙的冬景
包头,乃至内蒙地区,道教氛围并不浓厚,远不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毕竟,《道德经》是最难解读的国学典籍之一,又遑论《易经》之深奥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从百姓喜闻乐见的教化入手,逐渐引导,使人知善秉智、避凶趋吉。不与人争,不与事竞,水到而渠成,方是道家真谛。
于是,2016年桃李吐艳之后,我决定恢复百年庙会风采,让南龙王庙重为世人所知所重。
老包头,最为热闹的莫过于庙会。南龙王庙每年也有数场庙会,既有鲁班社(木匠行会)敬奉祖师爷的,也有园行(蔬菜行会)酬谢龙王爷的。不管哪家唱戏,广济龙王(五爷)都是满心欢喜。据老人讲,唱戏之后,必要一场好雨。
为了让五爷看场大戏,我特意请来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来做主持,并从京城邀请李春波、高林升、周艳泓等明星前来助阵。 首届南龙王庙恢复百年庙会演出
愿心一发,好事不断。
政府部门决定在南龙王庙前修建一处宽阔的广场,再由我筹资在广场南侧修建一座宏敞的戏台。喜欢看戏的五爷,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戏台,规模远超前代。
就在广场施工期间,挖掘机遇到了一个大家伙,拼命用力,竟推它不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众人七手八脚纷纷动手,终于让这个大家伙重见天日。原来,竟是一根枯树主干,粗壮得很,两个成年人合抱都拢不着五指。枯干之上,还缠绕着似绸似缎的织物,仿佛很有些来历。然而,围观的人群虽多,也不乏当地老人,却未能解开它的身世之谜。
我觉得,这根枯树也是天赐之物,便雇辆大吊车把它艰难地移至南龙王庙主殿的西侧。此后,请行家前来鉴定,说是一株榆树。在包头,榆树不过是普通树种,但能长到如此粗壮,也是少有的。 包头南龙王庙的老榆枯干
未曾料到,首届南龙王庙恢复百年庙会演出之后,真的下了一场透雨。雨后的半月,老榆树干的裂隙,竟萌发一枝绿芽。——枯木逢春,不对,应是古榆焕新。
为何竟然有此奇迹?其实,也不难理解,老榆近侧的台阶缝隙,也萌发几枝绿芽。南龙王庙,东侧紧临流水潺潺的东河槽(旧称博托河),河的两岸绿荫数里,或许榆钱成熟季节,被风吹拂或被鸟啄食,带到南龙王庙来,落入了老榆枯干的裂隙,裂隙中本有多年陈积的泥土,又恰遇一场喜雨,于是,老榆焕发了新绿。
老榆近侧的小榆
2017年,第二届南龙王庙恢复百年庙会演出之后,在那株榆苗近旁,又有一枝绿芽探出,似乎预示着繁茂之景。 枯木逢春
曲艺,使人耳目欢娱,也有教化的作用。然而,终究不如文化研究来得更加深刻。
2017年初,我约集多位文化爱好者,组建了"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致于力本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首次欢聚之际,偶有一位古玩爱好者讲起,他曾见过一尊源自南龙王庙的香炉。当时,他随口问了一下价钱,对方开价一千元,他开玩笑似的还价二百元,自然没能成交。事情已过将近一年,不知那尊香炉是否还在?
我为他斟满一杯酒,探听这尊香炉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尊香炉并非产自本地,而是来自山西祁县。当年,包头商界巨头乔家"复"字号因抵债而得到南龙王庙南侧的一大片菜园,命名"复盛园",专门种植蔬菜,相当于老包头的"菜蓝子"。蔬菜行会,就设立于南龙王庙,供奉龙王,以祈求风调雨顺。财大气粗的乔家,特意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山西老家送来一尊香炉,供在南龙王庙的香案之上,用以彰显乔家的地位与气派。
的确,在那"包头城内南龙王庙碑文"的布施芳名之中,赫然刻有"复盛园"的字样。
这尊香炉,自清朝到如今,随着大时代的变迁,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最终,黯然屈身于古玩店的角落里。 包头南龙王庙的香炉,炉身铸有“龙王庙”三字 炉内锈蚀严重 清代铸造香炉的工艺:断耳与炉身是分体铸造、后继连接的 我曾写过一篇《香炉传奇》,是在获得这尊香炉的当晚,一番摩挲把玩之后,详细讲述了它的来历、失踪、掩藏、再现与重归。香炉的背后,隐约再现着一幕又一幕的往日情景,好似年轮的缩影。于是,我在最后附上一句"祈愿此后,阳光明媚,香炉与庙宇共沐太平盛世。"
对于名山道观,南龙王庙的"三宝"算不得什么。然而,对于我,却是难得,却是珍贵。
香炉、老榆、青石八卦,是南龙王庙的"三宝"。
道教、曲艺、文化,更是南龙王庙的"三宝"。
南龙王庙地址:包头市东河区滨河西路1号,紧临东河水景长廊西侧,乘18路、35路、36路公交车“转龙藏”下车向南100米即到。
作者简介:徐麦涵,1989年6月出生,内蒙古包头人。南昌大学宗教学硕士、南昌大学历史学博士在读,包头市南龙王庙主持、内蒙古道教协会副会长、包头市道教协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东大鼓)传承人、东河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