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71|回复: 3

[文化资讯] 骄傲!内蒙人必须知道的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0 16: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让我们走近内蒙古,了解其中20个与内蒙古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蒙古族长调民歌
360截图20180120162545174.jpg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申报时间: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2呼麦
360截图20180120162552910.jpg
呼麦是“咽喉”的意思,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申报时间:2009年10月1日被批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蒙古族马头琴
360截图20180120162602222.jpg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申报时间:2009年4月,蒙古族马头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蒙古族安代舞
360截图20180120162609126.jpg
蒙古族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

申报时间: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蒙古族民歌
360截图20180120162615798.jpg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那达慕
360截图20180120162621925.jpg
“那达慕”是蒙古语,“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申报时间: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蒙古族搏克
360截图20180120162628319.jpg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申报时间:2006年,蒙古族搏克克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蒙古族婚礼习俗
360截图20180120162636008.jpg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分别,感动落泪。

申报时间:蒙古族婚礼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民俗。

9蒙古包营造技艺
360截图20180120162641525.jpg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申报时间:蒙古包营造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

10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360截图20180120162647318.jpg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具制造技术,起源于汉代,在蒙古族长期战争、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申报时间: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11蒙古族马具制作手艺
360截图20180120162652656.jpg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手工艺。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自远古一直走到今天。马具制作手工艺人制作的马具,其制作技术精良、用料考究、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它民族和地区的马鞍具相比有突出的特点。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蒙古族服饰
360截图20180120162658280.jpg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申报时间: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3蒙古族刺绣
360截图20180120162703863.jpg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蒙古族刺绣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而且要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以凝重质朴取胜。

申报时间: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14牛羊肉烹制技艺
360截图20180120162710433.jpg
蒙古族肉食品之一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牛羊肉烹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祭敖包
360截图20180120162716481.jpg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

申报时间:2006年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申报的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好来宝
360截图20180120162721551.jpg
好来宝是中国蒙古族曲艺曲种,用蒙古语演唱。好来宝在蒙古语中意为“联韵”,即各句唱词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故又称联头韵。有的则将好来宝译为“连起来唱”或 “串起来唱”。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好来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360截图20180120162727878.jpg
牛角弓是选取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弹性好的竹木材料,用动物胶等纯天然材料黏贴合成,是蒙古民族在古代战争、狩猎和那达慕上所使用的弓箭,曾是蒙古族男子必备的一门技艺,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使用牛角弓进行射箭比赛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蒙古族十分喜爱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体育活动。

申报时间:2008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查干淖尔冬捕
360截图20180120162734056.jpg
查干淖尔冬捕是指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查干湖进行的冬捕活动。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查干淖尔冬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蒙医药
360截图20180120162739699.jpg
蒙医以灸疗为主,且擅用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蒙药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蒙药的近代分类方法有三种,即按药用部位,科属或药物效用来分。随着藏族的《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藏药对蒙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部分藏药亦被蒙医收用。

申报时间:2008年6月7日,蒙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360截图20180120162745719.jpg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是文化遗产名称,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所属地区为内蒙科尔沁。

申报时间:2007年,该项目作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保护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传承,它们记录着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它们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来源:内蒙古青年
发表于 2018-1-22 17:2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大内蒙厉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2-22 01:15 , Processed in 0.0352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