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33|回复: 6

胡杨树‖故乡的集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8 1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集市.jpg

故乡的集市

我的故乡在冀南的一个小镇一一干集。

小镇以传统的十字街道格局所建,儿时的记忆中除了县城的十字街就数我家门前的十字街大了。早年小镇有东门和西门,故小镇以方位和姓氏的街道划分为六个行政村(八十年代前叫大队)一一东街、西街、东北街、西北街、朱街、孙街。七十年代时小镇东西、南北的两条大街各有三里多长,现在扩展到各有近五里了。八、九十年代人口最多时有八千多人,九十年代后由于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渐多,现在只有五、六千人常住。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小镇五天一集(市)、半月一会(内蒙这边叫赶交流)的红火热闹景象。

每逢农历一、六为五天一集,主要为农副产品的早市,也就半晌午的时间。而农历十二、二十七则是半月一次的大会(其它大镇也是同样间隔,只是各自错开,以便流动商贩每天赶往各个镇子赶集会做买卖),是从清晨到傍晚一整天,规模也就大多了。以十字街中心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开去:往北以卖服装鞋帽、布匹为主,街道两旁支起货架搭起布棚,逛这条街的多是大姑娘小媳妇,试衣砍价,嘻嘻哈哈好不热闹;往南是锅碗瓢盆、日用杂品,学生用的笔墨书本、小人书、玻璃球、印模和各种玩具,还有孩子们最爱的糖豆梨膏糖棉花糖之类,这条街自然是家庭主妇和孩子们的天地;往东为各种肉食、蔬菜、鱼虾、蛋类和各种主杂粮食及籽种类,靠村东头则都是排车、推车、马车及全套的农机具;往西则是大额交易物品:修建房屋的梁檩、门窗、苇帘、砖瓦、水泥白灰,桌椅板凳、箱柜家俱样样俱全,村西头是牛马驴骡、猪羊鸡鸭的牲畜禽类交易市场,这条街则是男主人的天下。由于这条街交易额相对较大,小偷也就特别多。文革前在南街上还专门有耍把式卖艺的。

小镇集市最热闹也最吸引孩子的当属十字街中心地带的各类小吃:烙大饼的、炸馃子的(油圈)、熬豆沫的、卖点心的,还有祖传几代的名吃:鞋底样的大火烧,外酥里嫩千层芯,从头上切开口子把剁好的熟肉夹进去,咬一口香气扑鼻满嘴流油;地道的煎饼摊一溜排开五、六张鏖子,小米面绿豆面和的一糊往上倒一勺,刮板只转两圈一张圆圆的煎饼就熟了,抹上酱,洒上芝麻、花生碎,把韭菜鸡蛋馅往上一摊,两头一包卷成卷压扁两面略炕片刻,麻油纸一包一个香喷喷的煎饼盒子就成了。最有名的是王麻子的老豆腐(豆腐脑),王麻子原名多数人不知,因他小时得天花落下一脸麻子,这个名字便伴了他一生。王麻子无儿,膝下一女,便招了一个上门女婿,父女三人逢集会便出摊卖老豆腐,他不光豆腐脑做的地道,光滑细腻、老嫩火侯恰到好处,关键是一桌子盆盆罐罐里的佐料汤汁无人能敌,除葱沫、芫荽、芝麻盐、花生沫、韭菜花、豆腐乳、辣椒油、芥末油外,还有他自己熬制的五、六种各色口味的汤汁,一毛钱一碗,再花五分钱买个馃子或烧饼,管保你吃得汤汁不剩,今天吃了下集还要来。

说起小吃,不得不说的是井敏的黄焖小鱼。七十年代以前,乡下多是牛拉水车提水浇地的砖井,尚无机井,故地下水位很浅,村里的坑塘长年有水,个个坑塘有鱼,条条小河水流清澈有鱼有虾,这就成就了井敏们的打鱼营生。小镇有两个打鱼人,一位是东北街的麻二安,也是因小时得了天花落下一脸麻子,他打上鱼就卖,卖生不卖熟;一个就是井敏,每天赶上毛驴车拉着小木船去周边的小河撒网打鱼,多时每天百八十斤,少时也有十几二十斤。鱼打回来后大的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卖掉了。有一种类似小白条的鱼我们叫“黄介鲢子”,最大不过三寸,这种鱼基本上没有什么内脏,非是清澈的小河难以生存,井敏的绝活就是把这小鲢子做成黄焖鱼,这可是我岂今为止吃过的最难忘的美味。井敏的黄焖鱼倒是不管是否集会,只要头天打到小鲢子,第二天一早在十字街口一打开泥封的砂缸盖子,那真是十里飘香。由于我家离十字街口不过百余米,每每嗅到这诱人的鱼香,总会令人馋涎欲滴,更好奇他怎么能把小鱼做得如此美味。在一天的傍晚他打鱼回来后,我跑到他家一看究竟:他的砂缸材质类似砂锅,上下小中间肚大,底有尺余,口不足八寸,高约二尺半。鱼洗净后先放入他自制的调料汤汁中腌制约一小时,然后一条条排入砂缸,每排三层浇上一勺料汁,排满后把一只八寸盘扣在上面用黄泥封口。把砂缸放在特制的灶口上,下面用黄草(谷草)慢慢烧火,火不能大,而且只能烧黄草,秸杆、棉花柴火太硬,用黄草也只能五六根的往里填,这样慢慢的烧约一个时辰,尽管封着口但鱼香味已经出来了,这就停火了,把灶口封住,里面的草灰余温还在煨烤着砂缸。待到第二天一早便推到十字街口去卖,不用吆喝,只要开缸满街的鱼香自会把食客招来排队购买,一毛钱五条金黄酥软的小鱼,头刺全可吃掉,用不了半小时一缸鱼就见了底。那真是吃一口想一条吃一条忘不掉,小时候能吃一次黄焖鱼可是每个孩子的梦想。

要说小吃摊上最热闹的还是卖粘糕的。内蒙人山西人吃糕要么是素糕,要么是油炸馅糕。而冀南平原地区吃的是枣糕,一种是家庭常做的蒸成圆的粘窝窝,即用黄米面揣上三颗枣蒸出来的,一口糕有半口枣,热时粘甜诱人,凉凉了硬如秤砣能砸死人;另一种就是卖的切糕,黄米面用开水烫和,平摊到笼里有二寸厚,均匀地揣进大枣,蒸熟后拉成菱形块,用高梁杆叉着卖。卖粘糕的是十几里外村的一家人,每到集会就在街边支起大锅,一家人男的烫面蒸糕,主角则是男人的小弟打着快板吆喝叫卖:

粘糕粘,粘糕粘
不粘不甜不要钱
拾的粟子溜的枣
大风刮来的黄老草
开水烫,上笼蒸
大火烧了半点钟
烫得大哥肿了手
熏得大嫂眼发红
黄的米面红的枣
一块才卖五分钱
一个秫秸劈个叉
叉起粘糕举脸儿前
咬一口拽不断
烫得裂嘴又瞪眼
你说俺的粘糕粘不粘
你说俺的红枣甜不甜
为啥吃了粘糕不给钱
为啥吃了粘糕不给钱
你说俺的日子难不难
你说俺的日子难不难
……

正是因为他的快板吆喝吸引的人多,使得他的粘糕每天多卖好几板。

邻近年关的腊月二十七年会是最红火热闹的,除了主要的年货市场外,买卖最好的就属卖年画和卖鞭炮的了,不过炮市的危险也没少出,除了炸市之外,曾有人仰脸张嘴看放二踢脚,结果不但把嘴唇炸豁了,还嘣掉两颗门牙,由此多年成为人们的笑谈。

到了七十年代初,开始割资本主义尾巴,这些集、会就名存实亡了,先是取消了半月一次的会,五天一集的早市也只能买卖些蔬菜,粮食、鸡蛋都不让买卖。最可笑的是公社下令让学生逢集之日把住村口不让外村人进镇赶集,集市已处消亡状态。直到八十年代后才逐渐恢复昔日集、会的繁荣。而近些年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提高和购买渠道的多样化,人们赶集逛会的需求和热情大减,昔日集、会的风光不再,那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集会景象只能到儿时的记忆深处去找寻了。由此想到,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会自然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东西,但有些有意义的还是需要传承下来,象政府的非遗保护即是,但民间则也需要有后辈的传承,才不致于把我们老祖宗创造的好东西丢失殆尽。

2016年2月於鹿城

胡杨树3.jpg

作者简介
胡杨树
:原名刘玉国,自幼酷爱文学,读书看报是第一爱好,祟尚传统道德文化,追求读书作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文章散见于报纸、电台、文集及网络媒体。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现为某地产公司董事长,包头最美书友会副会长。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8:17: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近些年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提高和购买渠道的多样化,人们赶集逛会的需求和热情大减,昔日集、会的风光不再,那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集会景象只能到儿时的记忆深处去找寻了。由此想到,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会自然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东西,但有些有意义的还是需要传承下来,象政府的非遗保护即是,但民间则也需要有后辈的传承,才不致于把我们老祖宗创造的好东西丢失殆尽。
发表于 2021-12-10 07: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德国
支持非常给力的!赞赞赞!!!
发表于 2022-1-6 22:3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发表于 2022-1-6 22:3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发表于 2022-5-12 16:02: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17 , Processed in 0.03389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