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76|回复: 4

胡杨树‖乡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1 07:0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乡 井

说起乡下的水井,80后的年轻人定是一头雾水,而这乡井却是人们特别是北方人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源。

在我家乡冀南的小镇上约5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就布局有十几口公用的取水井,它们多是按村、队的行政区划管辖使用。说来奇怪,全村其它的井都是甜水,而唯有十子街中心的一口井是苦水井,外村的人便送给小镇人一个揶揄的调侃词一一干集人嘴甜心苦。

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在七十年代以前乡民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靠这些乡井支撑,村里面的是吃水井,庄稼地里好的地块是安有驴拉的水车井(这种井在解放前只有地主老财的大户人家才打得起,解放后每个生产队也不过一、两眼),这地便成了水浇地,自然比那靠天吃饭的旱地收成好得多。

说起那时打一口井(实际是掏井)也真的是不容易,因没有勘测手段,若有县志记载的水文资料的就寻找古时的河流冲积地带,只有古时的河流冲积地带的含水沙层才能打出水来,再就是打井问老把式凭经验,看哪个地方的蒿草、水草长得高大、水灵茂盛,这个地方打出水来的机率就大些。

由于在60年代中期以前乡下尚无机井,乡村的水位都较浅,遍布村内及四周的坑塘常年存有几米深的水,由于有水塘的水渗透,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靠水塘边上掏井,所以村里的吃水井多数靠在水塘边,一般也比较浅,多在五米左右,提水也不用辘轳,只一根井绳挂着水桶便可把水提上来。而田野里的浇地井,由于不靠坑塘则要深得多,要掏到十多米至含水沙层才行,需安装驴拉水车一一在井口上架一立轮,挂上铁链,链子每隔半米有固定的皮钱儿,穿在通到水下的铁管里,水车转动靠皮钱儿把水封在铁管里,便源源不断地带了上来,顺着水槽流入干渴的庄稼地,如果没有牲畜拉时便只能靠人来推了(近似推磨)。

前面提到小镇的人嘴甜心苦,这里就要说说小镇的八景之一了一一"三山夹一井,两头把门儿玉环井": 先说这“三山夹一井”: 这小镇本在平原哪来的山呢?原来在小镇的中心~十字街西南角的苦水井是夹在三户人家的山墙中间的,靠东面的一户是临街杂货铺,西面的一家是临街茶铺,南面则是一家房子的后山墙,这样就形成了东邻的西山墙、西邻的东山墙和南邻的后山墙夹着这口苦水井,只有丈把宽的口是向北临街敞开,故称为“三山夹一井”。

而这"两头把门儿玉环井"却是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小镇早年只有这一口苦水井,有一天王母娘娘下凡视察人间,走到小镇口渴,就让侍女向一户人家的老太太讨水喝,结果水刚一入口便喷了出来,咸苦的没法喝,王母大怒:怎么给我喝苦水呢?老太太忙说这村子多少辈子就是喝这苦水,王母娘娘听罢善心大发,来到东门外的坑塘边摘下头上的碧玉簪就向地下插去,一股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又把簪子的吊环套在井口,这时一口汉白玉井沿儿的甜水井就暮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村民提桶挑水奔走欢呼。恰好西北门的张老汉路过,见此景扑通跪在王母面前非求王母在西北门外也扎一口井不可,王母见她心诚便随其来到了西北门的塘边,拔下头上的另一只簪子扎了下去,于是同样一口汉白玉井沿儿的甜水井也落户在了西北门,人们靠着这两口甜水井过上了甜美幸福的生活。

  当然随着小镇人口的日渐增多,这两口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所需了,于是人们学得王母的样子,在各自的坑塘边上掏了不少的水井,有的一队一井,有的是一坑一井,有单井有双井,有开口井,有辘轳井。每到夏天一群一伙的小伙伴们每人拿一个脆瓜(香瓜)跳到坑塘里狗刨游泳抢瓜,游累了便从井里提桶井把凉,连吃瓜再喝水,那种透心凉的爽快感是现在冰箱里的冰镇水果饮料无法比拟的。

“小镇人嘴甜心苦”的另一层意思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家家粮食不够吃,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光景招待亲戚就成了各家的难题。但再穷再难这待客之道还是要讲的,五天一集只是早上还好,而每月三乡五里的亲戚来逛会总要留下吃顿饭吧,即使不买鱼割肉,炒两个菜吃个家常便饭便挤了自家的口粮,却还得笑脸相迎,可心里那个苦哇……,时间一长,外村人也就明白就里了,加上小镇街心确有这口苦水井,人们便调侃说“干集人嘴甜心苦,这倒也真实贴切。

井台还是一个社交的小社会、小舞台,每逢一早一晚是人们集中挑水的时点儿,井台上热闹非凡,大姑娘小媳妇洗衣的、小伙子提水挑水的、提着大烟杆抽烟的老汉们都到井台上凑热闹,古今中外国家大事乡村八卦戏耍嘲笑不绝于耳,真的是人们短聚交流的好去处。对某些人来说,到井台上海侃一会儿,已成了每天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如若不去,倒觉得这日子少了点什么。所谓的市井生活,大概也源于此吧。

北方干旱不象江南池塘常年有水,自打60年代中期开始打机井浇灌后,随着抽取地下水位的下降,村里的坑塘就成了季节性的,只有夏天的时侯存些雨水,到了秋季便干涸了,再后来坑塘失去了蓄水的功能,便慢慢地被人们蚕食填平盖上了房子。

  由于坑塘里没有水,七十年代末期水位下降,水井里已提不上水了,家家户户便在自家院里打了三五十米的压水井,再后来压水井也压不出水了,各村只能集中打200米深的深水井,定时供水。坑塘填平了,乡井消失了,浅表水层没了,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也许有一天这地球上的水就真的只剩我们的眼泪了。

  虽然现在乡村也家家用上了自来水,但真的很怀念那坑塘有水有鱼、夏天游泳、冬天溜冰、井上汲水挑水的岁月。乡井不见啦,而那每口井流传的具有独特美好意境的传说也随着这乡井的消失而渐次被人们遗忘了。

是啊,社会在进步,一切在更新,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又剩下几许呢?

2017.9


20180211_548008_1518305004613.jpg
作者简介

胡杨树:原名刘玉国,自幼酷爱文学,读书看报是第一爱好,祟尚传统道德文化,追求读书作文与做人的完美统一,文章散见于报纸、电台、文集及网络媒体。经济师、高级会计师,现为某地产公司董事长,包头最美书友会副会长。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06:37: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都是自来水,他们不知道井是什么样子,水从哪里来也是从书本上知道,没有一个清楚具体的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08:09: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虽然现在乡村也家家用上了自来水,但真的很怀念那坑塘有水有鱼、夏天游泳、冬天溜冰、井上汲水挑水的岁月。乡井不见啦,而那每口井流传的具有独特美好意境的传说也随着这乡井的消失而渐次被人们遗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8:59 , Processed in 0.03836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