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330|回复: 2

古诗文中“觅”犬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7 10: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u=2714877072,2173918817&fm=173&s=90A5C3B644E1A4FE1CBF07A90300E01E&w=450&.jpg

   “犬”是狗的雅称,因其具有忠勇可爱、忠贞仁义等美德,一向被人们誉为镇恶辟邪和战胜险阻的“守护之神”、“祥瑞之兽”。古代不少文人雅士也以其为咏诵对象,留下了大量颇具意趣的诗句。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早记录了对狗的颂扬“跃跃狡兔,遇犬获之。”
   三国时期的东吴,张俨写出了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咏犬诗:“守则有威,出则有获。韩卢宋鹊,名书竹帛。”该诗以良犬韩卢宋鹊比喻所指猛犬,语言简洁,比照恰当,富有想象力。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大笔一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幅乡村恬静俭约、平和安宁、清新喜人的图画立刻浮现在眼前。
   唐代是一个诗歌璀璨的时代,含有“狗”或“犬”字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仿佛是在观赏一幅幅田园风光画。还有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中的“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刘禹锡《插田歌》中的“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等等,犹如一幅幅展开的乡土风情画卷,字里行间飘溢着“鸡犬之声相闻”的农家气味,给人带来悠闲随意之感。而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何等温暖亲切、温馨醉人的乡村气息啊!犬吠声中有了期盼,寒冬也变得温柔了。
   唐代写诗中嵌入“狗”、“犬”两字最多的诗人是杜甫,其《新婚别》诗中有“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之句,体现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寓意。《可叹》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以苍狗设比,慨叹人间万事变化莫测。
   女诗人薛涛写《犬离主》:“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无端咬着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这只宠犬因“错”遭弃,该怜惜还是训斥呢?给人以诸多思考。
   白居易的《犬鸢》诗,既是咏物,又是写人,出发点是一种逍遥思想:“门前何所有?偶睹犬与鸢。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描写狗在和煦的阳光下睡觉的情态,惹人喜爱,无疑也给人一种安闲自在的感觉。
   曹唐的《小游仙》:“ 冰屋朱扉晓未开,谁将金策扣琼台;碧花红尾小仙犬,闲吠五云嗔客来。”这首优美的诗,既有“冰屋朱扉”的琼台,还有见了客人“闲吠”几声的“碧花红尾”小仙狗,充满了人间的欢乐和生活的情致。   
   宋朝的咏犬诗句,与唐朝旗鼓相当。如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咏犬》:“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全诗一气呵成,惟妙惟肖地描绘了狗的“真实可信、纯情可亲、诚挚可敬”特性,动静交融,激发起人们对狗的宠爱之情。不愧是赞颂狗的精美绝唱!
   秦观《别程公辟给事》“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信使”黄犬展现当时社会“通信难”的事实寄托恋土思乡之。张元幹的《瑞鹧鸪》中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的警世之句传递了诗人时事变幻无常的感叹之情。吕微之的《咏犬》诗对看家护院的狗进行了极尽描摹“风恬月朗眠花影,吏不叩门门户静。何事晓来吠一声,有人汲门前井。寥寥四句,勾出一幅狗慵懒,人惬意时空静谥闲适的画面。

   或许受陶渊明的影响,归隐的陆游耳边也常听到犬吠声:“喔喔鸡鸣树,狺狺犬吠篱。某生已过足,富贵亦何为?”鸡鸣犬吠已被当作生活太平的标志,多么令人神往。还有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诗:“鸡飞过篱犬出窦,知有行商来买茶”。通过乡犬的表现,描写了晚春恬静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到了元朝,诗论家方回在《虽然吟》中写道:“林下机声复碓声,虽然此时寻常物,村落闻之即太平。”痛感人世艰难,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深宫饱食恣狰狞,卧毯眠毡惯不惊。却被卷帘人放出,宜男花下吠新晴。”这首贡性之的《题犬》洞察细致地刻画出宫犬坐吃享福、无所事事、见识短浅的状态,这与那些太监有何不同?读后令人赞不绝口。
  明朝初期,瞿佑的《金丝犬》又一次活灵活现地描画了狗的形象,令人喜不自胜:“摆尾摇头庆所遭,爱同狮子衔金毛。花前喜共狸奴戏,月下难随狗党嗥。......”这首诗集描写、议论、抒情、用典为一体,达到以物寄寓之感。明朝中后期有人咏丧家犬,抒发心情。如唐顺之《登常山山寺次壁间韵》有句:“忧时讥丧狗,逃世托冥鸿。”形容崇洋媚外、丢根忘本的丧家之犬,间接地表达了士大夫阶层对皇帝昏聩的不满。“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此句出自明末著名诗人吴伟业的《过淮阴有感》,真实反映了作者“误尽平生”的心情,也表述了其痛悔未随前朝先王同赴黄泉的想法,从而显示自己品行高洁。
  进入清朝,宋琬的《舟中见猎犬有感》一诗,则寓感慨于描述之中,面目一新:“秋水芦花一片明,难同鹰隼共功名。墙边饭饱垂头睡,也似英雄髀肉生。”这首诗采用借咏犬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起到了自然与心境相契合的艺术效果。郑板桥的《潍县竹枝词》:“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以数声犬吠叫出了山村纯朴天然、佳美清幽的诗意场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安康世界的向往。袁枚的《绝命词》:“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则以尖锐的笔触,对那些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赃官污吏,进行无情的征伐。借狗喻人,寓意深刻。龚自珍的《小游仙》中有云:“仙家鸡犬近来肥,不向淮王旧宅飞,却锯金床作人语,背人高坐着天衣”。诗中绘出了考取军机章京后的人们飞扬跋扈、目空一切的丑态,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讥讽了当时的现实。
   ......      ......      ......
   一路随历史走来,各朝诗人所处的境遇与情感不同,古诗中“犬影”也会有不同的姿态,不同的世相,不同的韵味。漫步诗苑,携“友”而行,情意绵绵,趣味多多,福气旺旺......
078f247f9e2f070813b45039e524b899a901f22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8:57 , Processed in 0.0303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