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包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74|回复: 4

张伟:尽信书不如无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2 00: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内蒙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张伟

世界读书日的脚步越来越近,围绕读书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早就开始热身了,一拨又一波。当此爱书人像孩子盼过年一样翘首以待之际,说什么“不如无书”之类的话,岂止是不合时宜,简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但我还是要说。


看看我们使用的电磁炉,都带个小电风扇。越是烧得灼热的时候,越需要吹风、冷却。越来越多的人爱书了,爱读书了,甚而至于大有图书拜物教之势了,我们尤需理性地审视书本儿。不读书是不行的,唯书本儿之马首是瞻,则是另一个误区。书是人写的,人无完人,凡人都有局限性,包括名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二失、三失、n失,在所难免。著名乐评人景作人讲到西方音乐的特点时说,其情感的写实性,受文学影响,特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很有见地。但他进一步申说现实主义文学时,就露怯了,把雨果、拜伦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都纳入其中,隔行如隔山,贻笑大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化、学术,是一代又一代不断修正、改进、完善,才得以积累和提升的。只有经过批判性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明乎此,拿起批判性阅读的武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批判性阅读,当然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辩论赛中,双方都对对方的明显的错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坐在评委席上,我常常急得抓耳挠腮,“皇帝不急太监急”,没用。辩手没有相应的知识量垫底儿,发现不了谬误之处,自然也就抓不住对手的漏洞,屡屡错过辩驳的机会。


timg89890.jpg

国学热热了二十多年,持续升温,国人的国学功底如何呢?恐怕不容乐观,一些基本的知识还没有掌握。如《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自然”,许多注本都有误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前三句没有异议,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有人将“道法自然”解释成“道效法大自然”,其实大谬不然,这是望文生义地把古代汉语词等同于现代汉语词。这里,“自”是自在本身,“然”是如此这般,老聃的意思是,道本来如此。


批判性阅读,要养成习惯。破除迷信,克服盲从,从权威崇拜中解放自己。“怀疑一切”,这是马克思的做人信条。一个人傲慢地以权威自居时,他已伤害到了别人;一个人喜好崇拜权威,等于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伤害到了自己而不自知。读书当然要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也不能亦步亦趋,被动阅读,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停下来,拉开一定的距离,动用自己的头脑想一想,问问为什么,这是必要的。受应试教育奴役,只会背答案,机械记忆,唯恐与标准答案有出入而失分,自觉地关闭了思考的阀门,贻害无穷。


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在社会上给自修大学讲《大学语文》,与教材配套的有内蒙古大学编写的辅导书,其中一篇的层次分析不正确,我初出茅庐,犊不畏虎,写成文章,并附上信寄给该书主编。他虽没给我回信,再版时却按着我的意见作了订正。


《小说选刊》无疑当属名刊大刊了,扉页上有类似办刊宗旨的四句话,其中一句是“现实关照”。这“关照”两字就是错的,系“观照”之误。“关照”是“关心照顾”的意思;而“观照”,原本是佛教用语,后引申为“理性地审视”。名家编,名家读,熟视无睹,习焉不察。我打电话过去,两次都无人应答。后来也是写了一封信,同样没有回音,但从某一期起悄悄地改过来了。


我的第二本文艺评论集《阐释与诘问》,第一辑收录的是16篇争鸣文章,扣住书名中的“诘问”二字。这些文章,都是读书时发现破绽,存有异议,不吐不快,便陆陆续续写成了或长或短的篇章。


伽利略说,在科学的问题上,一千个人的权威,抵不上一个人的谦卑的推理。带着思考读书,积久成习,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会推理,会论证,不仅有了独立的思想,也会从中培养起自由精神来。


timg.jpg

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说阶级斗争虽不是主要矛盾,但依然存在。就请教身边的人,现在的阶级斗争,是哪个阶级与哪个阶级的斗争?对方脱口而出,还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呗。我更加疑惑不解,当下的资产阶级是谁?是民营企业家,大老板们,我们还和他们斗争吗?早就放下了斗争的武器,为了他们手里的银子,有的官员卑躬屈膝,巴结、奉迎,以各种荣誉相交换。现在的无产阶级又是谁呢?笼统地说,是工薪阶层,主体是收入低的工人、农民。这些人都在做着发财致富梦,一心想成为有产阶级,更大的梦是跻身于资产阶级,自己做不到,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社会也鼓励他们致富,千方百计壮大中产阶级。“我想成为你”,“我”怎么会和“你”斗争呢?倒是有一种情况,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形态:农民工向老板讨薪,不惜以跳楼相威胁。每当这时,我们看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人民警察多是帮资产阶级老板解围,疏散、动摇、瓦解“群体事件”的肇事者,并没有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去和资产阶级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个“阶级斗争”该作何理解,我越发糊涂了。读书时,常常会遇到类似似是而非的观点,不用心思考,也就马虎过去了;揪住它,掰开了,揉碎了,剖而析之,才会获得真知。


孟轲有言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轲的时代,书还不多,而且少而精,他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出版门槛低,海量的出版物抛向市场,我们怎能不警惕呢?



作者简介
        张伟,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阴山学刊》主编,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批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文艺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包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作有《艺文论衡》、《阐释与诘问》、《口语表达心理研究》、《编馀思与写》、《含咀集》、《插柳集》等。主编教材、著作三部,并主编10卷本《许淇文集》。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写作》、《演讲与口才》等50多种报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曾获得内蒙古文学创作政府奖“索龙嘎”奖、内蒙古社科成果奖、内蒙古文艺评论奖、包头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包头市“五个一工程”奖、包头市社科成果奖、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北方十五省文艺图书奖等多项,被评为全国先进社科工作者,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优秀社科科普专家。


发表于 2018-4-22 01:32: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人类的文化、学术,是一代又一代不断修正、改进、完善,才得以积累和提升的。只有经过批判性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的学习。
说得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爱上包头 ( 蒙ICP备09000539号-13 ) 蒙公网安备 15029002000329号

GMT+8, 2024-11-21 19:31 , Processed in 0.03469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