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请登录后查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道光三十年(1850年),包头便成为黄河中上游的水运货物集散地,托克托县河口镇水淹之后,南海子码头替代其成为包头第一大码头。
晚清民国时,南海子码头帆樯林立,每天来往的船只多达300余艘,每天来南海子接货的牛、马车川流不息,人潮涌动,非常热闹。
在南海子码头,还一种比较特殊的水运交通工具一一皮筏。皮筏是黄河水运的主要工具,有牛皮筏和羊皮筏。
皮筏在古代叫“浑脱”,即宰牛、宰羊时从颈口取出骨肉、内脏,留下一张完整的皮囊,将整个牛皮密缝,先在青油和盐水中浸泡,数日后取出,人工吹气后以木编联。
大皮筏由120个牛皮筒构成,小皮筏由80 个皮筒构成。
牛皮筒内装羊毛、驼毛,用绳紧束, 每一皮筒可装200余斤,可载1万斤。筏上可载烟草枸杞等,春秋二季航运。每筏由6 人驾驶,只能顺流,一旦触礁碰岸,绝大多数皮筏不会进水。
羊皮筏是用全羊皮筒吹成,8 个或12 个编成一筏,用木头固定,一人肩扛而行,一般用于短途航运,大的羊皮筏来包头后编筏之木材等入市卖掉,筏户从陆路返回。
每年到达包头南海子的皮筏达300余只,载货达1000万斤, 大都来自甘肃皋兰。各筏相联如鱼阵,十分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