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时至中秋,翻出大学期间做过的一份“特殊读书笔记”——老师布置的“收集关于中秋月夜的唐诗宋词”的作业,倍感亲切。今献上,来为今年的中秋佳节添加一笔淡雅情愫。
说到中秋,一定离不开月亮。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月亮是悬挂在中秋夜空中一首韵味深厚、洞彻心灵的诗词!今漫步在唐诗宋词里,汇览、整理一些不同意象的“中秋月”,别有一番风味,以此来不负岁月的馈赠,并表达节日的诚挚祝福!
一、质疑探索之“月”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初唐诗人李峤的这首五言绝句《中秋月》,虽以咏月为题,但并未写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思遐想。这首诗展示了一个道理:世上之事千差万别,变化莫测,不可能全都一样,不可以此代彼、一概而论。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别处却雨骤风狂。该诗构思与众不同,具有探索眼光,很有新意。
二、愁闷苍凉之“月”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避乱蜀中做了一组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第一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在明晰的对比中,流露出了避乱生活中的忧愁。第二首诗写景,景中见情,表达了诗人因战乱被动流离他乡、在中秋之夜空有归心却无处还乡的苍凉心情。
三、寂寥清冷之“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写《宫词》出名的中唐诗人王建(世称王司马)的这首七言绝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出了中秋月色和观月思人、惦念远方的心情,呈现了一幅寂静、冷清的中秋之夜的画面,把读者引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浓情厚的意境。此诗情景如画,联想丰美,富有创新,耐人回味。
四、气象万千之“月”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写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的诗文主要描绘的是中秋夜月赏到的美景,虽是“玩月”,但写出了富有哲理性的内涵。全诗独具匠心,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练净而出,全无世俗气息,品来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荡神摇。
五、凄苦怅惘之“月”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败于政治斗争被流放为江州司马时,睹月怀乡、思人,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湓(pén)亭望月》这首诗——“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人面对与从前相似的中秋明月,倾吐了时过境迁的感慨。在纯熟的诗歌手法中,于尺幅之间纵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怅惘苦楚,暗示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主宰和无奈感伤之情。
六、心清气爽之“月”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皮日休的这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以中秋之事展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悠闲自得,毫无烦恼,精巧的遐想不仅为“静寂”的诗作平添了几分“幽默”,也不禁使我们对前人的中秋佳节思绪万千。该诗运用比喻、联想的修辞技巧,咏物现实,虚灵含蕴,读来心清气爽。
七、意味深长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作,名叫《阳关曲·中秋月》。该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阔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欢心乐事,同时也表达了聚后又将分离的感伤与慨叹。全词从月色的优美写到“人月圆”的喜悦,又从当年当夜揣测来年中秋,归纳到别情。形象聚合,境界深远,语言清美,情意深长。
八、乐观美好之“月”
大文学家苏轼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誉为苏词的“典范之作”,是作者公元1076年为眷念弟弟苏辙所作。全词采用生动的描画和浪漫主义的遐想,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与地、月与人、时间与空间这些相关联的范围进行思索,把自己对兄弟的情感,上升到探寻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满祝福、无尽热爱。
九、传说迷人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这首名为《中秋登楼望月》的小诗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在中秋佳节的夜晚登高赏月时写下的。作者援用了两个民间传说抒发对一轮明月的颂扬,为佳节和圆月增添了神话的色调,也使中秋月愈加迷人。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富丽,又弥漫了想像,是一首难得的咏月抒怀的好诗。
十、清景清趣之“月”
米芾还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中秋》的词: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líng lù),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该词写中秋之夜,借中秋赏月之机,展现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表露出了他对“从仕数困”的几许幽恨。全篇用笔灵动激荡,敢于创新,自成一家,而自有清景无尽,清趣无限,值得用心玩味,再现出了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独特风格。
十一、纯洁高尚之“月”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chá)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这是北宋理学家、学者李朴所写的《中秋》。该诗首联点破主题,用“宝镜”凸出了月之明朗,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伸展,把读者引入了无边无际的月夜里,使其如身当其境,观那皓月临空、光射万里的壮丽景色,颈联引用两个传说故事,增添了全诗的乐趣,尾联诗人奇思妙想,欲与月亮同船漫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从立意的角度看,李朴这首诗借月光的明净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雅,主旨新颖,构想奇妙,颇具开创性。
十二、浪漫新奇之“月”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文学家、有“词中之龙”美誉的辛弃疾曾仿屈原《天问》体写了一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词: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该词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蕴涵生活道理,且有不可多得的科学设想,完全突破一向咏月的成规,言前人所未言,表前人所未表,充分发挥了作者丰硕的想象力和英勇的创新精神,其旨趣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予久远,其境界较那些单一刻画自然景物的诗词更胜一筹。全词视野壮阔,构思新奇,遐想丰厚,问句奇谲,读来一呵而就,紧密连续,势不可挡,别具一格,乃为千古绝唱。
十三、欲说还休之“月”
以下是辛弃疾所写的另一首中秋怀人的词——《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该词并不着重对月夜良景的详尽描绘,而只借月亮的圆缺和饮宴的气氛来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的内容深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浸染和启迪,但展现格调迥异。苏词充溢浪漫主义气息与神奇悠远的想象,而这首词则心直口快,直述眼前事、心中情,借月圆道团圆,情洒字里行间,现实主义特点较为显著。全词由景生情,借景吐情,有情景交融之美。
十四、深沉悲壮之“月”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这是南宋婉约派重要词人史达祖以一个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同时恰逢中秋节时所作一首词:《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全词以中秋月起始,又以中秋月收场,经历在驿庭中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感,呈现了作者思乡念旧、愁思繁多的纷乱心境,具有“忧从中来”的强烈艺术效果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十五、壮志难酬之“月”
辛弃疾写“月”的词较多。下面这首《一剪梅·中秋元月》的词却又辟蹊径: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这是一首描述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段,突出传递了词人对今年中秋无月的一种缺憾心情。下片作者运用夸张联想的技艺,侧重抒情,欲乘风询天,表达自己内心的怅惘。但词人旷达豪迈,无论处境如何仍然举杯酣饮,安定地赏玩着歌舞。这首词内容丰盛,借题施展,明咏月夜之景,实为忧国之思、寄恨之作,表明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感和愤慨。
后记:
喜欢唐诗宋词,喜欢从古到今描绘中秋明月的诗文,我曾多次地翻阅、品读,在与作者共喜共悲、共爱共恨的同时,渐渐学会了宁静、淡雅、豁达与从容……
今夜无眠,
只有这中秋明月静谧地在唐诗宋词中轻漾在心头……
——谨以此文,也作为中秋节送给女儿的一份“特殊学习礼物”!
作者简介:
三宝,本名:冯永平,笔名:游泳的马,内蒙古包头人,闯关东的后代,生于上世纪动荡而又祈求平安的七十年代,现某大型国企后勤部门就职,中国社会科学院MPA硕士,包头市青山区作协理事,包头市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最美书友会会员。信奉在宠辱不惊中智商做事,在云卷云舒中情商做人,在兴趣广泛中寻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存在。喜欢金戈铁马,也好头枕唐诗宋词。谨记读好书,交好友,做善事,游天下,美生活。